学院新闻
步入问道政社,问道政社模式—政治与社会学院执行院长朱俊瑞答记者问
来源 : 作者 : 院办 时间 : 2013-10-31
时间:2013年9月16日下午2:30
记者:龚婉萍、王子君
问:学院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创设了一个“问道政社”的学术研讨平台,能否跟我们讲一下这个平台的搭建是如何发起的?
答:好的。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充分发挥与尊重学院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我们学院的一贯做法。“问道政社”的发起人是我院的秦均平教授,他原来是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的所长,2002年来我院工作,今年他和卢福营教授被市政府领导“钦点”为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他认为仓前新校区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多数教师住在城西)),提议周五下午可以组织院内的学术研讨活动,因为周五下午是教师最轻松的时候,心情轻松最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把自己近期的新发现、新想法、新成果展示出来,供大家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院班子也认为这项活动契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既是促进学院教师之间学术交流的好形式,又是加强班子与教师之间互动的好方式。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把这项活动常规化持续进行,并建议教师们为这个平台起个名字,最后老师们认为政治与社会学院的办学特点,一是侧重经典教育与德行涵养,这是育人之道;二是侧重学习和探索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问题,为政府决策与社会建设提供咨询服务,这是在弘扬大道。所以用“问道政社”命名,名副其实。所以,无论是起因还是命名,都来自于学院老师们的智慧。
问:学院内部自发组织这样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条件是否具备?
答:秦教授的建议马上得到了学院不少教师的认同,老院长牛玉峰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我院独有的精神会餐”,老副院长王光银教授听后击节称赞,说自己周五下午一定会赶到仓前。这样的提议为何能够得到老师们的赞同,与我院已经形成的风气和氛围有直接的关系。刚才我谈到每个学院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同样,每个学院更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和风格。我院已经形成的良好风气和风格便是集体合作、敢于闯关,用“人心齐泰山移”来形成我院的院风非常恰当。你们可能注意到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不同,自然科学需要在实验室里进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一个重大的实验,所以他们必须要合作;社会科学研究则不然,它往往是个体的独立活动。从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展示学术的个性和彰显个人独到的学术创新的意义上来说是合理的,但也带有先天性的缺陷,比如说合作的意识相对薄弱,学术团队的内聚力不足。甚至有些人自己申报的课题怕别人看到,偷偷摸摸地进行;有的人申请到了项目,但项目经费一个人独自消费等等,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个体的科研优势具备了,但无法形成学科优势和团队优势,无法形成对青年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扶持,科学研究的后劲和动力不足,更不能形成自己的学派,说到底这样的学术研究有点孤芳自赏,路子越走越窄。从2009年开始,我院就实行个人申报科研课题、学院集体帮助论证的好风气。在项目论证过程中,大家在发言时没有职务之分,也没有职称之别,都是平等的一员,或肯定或否定,畅言所见。这种集体论证项目的风气和习惯,更让老师们有了学院一家人的感觉,我们学院的影响力开始急剧上升。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近五年内都有省部级以上的课题,覆盖率达100%;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省部级以上的覆盖率也达到80%以上,不仅青年教师能主持国家规划课题,甚至我院两位辅导员老师也主持了省部级课题。许多课题无论是选题还是论证都经过了学院有经验的教师们这种集体推敲和反复考证,最终是花落我家。所以学校把我院团结合作的精神誉为“政经模式”。这种模式也是自发产生的,是从学院内部产生的,内生型团队积聚和释放的能量不是单单几项科研课题,更重要的是学院内部形成的团结、合作、互助、和谐的精神品格和教师之间形成的深情厚谊,我认为这才是我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政治与社会学院最值得骄傲和珍惜的地方。
问:院长能否再给我们讲讲“政经模式”的具体情况?
答:“政经模式”,《杭州日报》在2012年1月2日报道过。
从表面上看,支撑“政经模式”的是一些简单的数字,如在五年的时间内,学院教师的总数为38位,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总量却是全校第一名;在没有高端人才领衔的情况下,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依靠集体的智慧,内生自己的研究团队,勇于攀登国家大项目,终于在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入围,被批准为国家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首次突破;同年在浙江省高校重大招标项目方面也成功立项,也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首次突破。浙江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是个有130余名师资的大学院,他们也都慕名前来取经,我校领导对我院的做法曾多次予以表彰。
从本质上来看,“政经模式”或者现在可能称“政社模式”(因为当时参与国家重大课题论证的是政治系和社会学系的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教师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系),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公益性,是教师们的团结和奉献精神。你们想象一下,学院要组织8个人以上的团队,在假期里“闭关论证”,一周时间内写出一个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的标书,参加论证的多半是青年教师,他们首先要牺牲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更可贵的是,在他们参与撰写的论证标书中,因为职称的关系他们不能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在论证标书上无法出现自己的名字,这是“名誉”上的牺牲,或者说他们默默奉献给了学院的整体利益。这里我还是想把团队主要成员说一下,他们是王光银教授、龚上华博士、张孝廷博士、宋桂全硕士。后来秦均平教授、赵宬斐教授、张旭升博士、张超博士、张祥晶博士、彭伟斌博士又组建了新的团队,向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再度攀登。在论证过程中,既有为思考一个词苦索到凌晨两点的艰辛,也有灵光一现时的队员们的激动;既有观点的激烈交锋,更有经过彼此启发达成共识的喜悦。论证过程中的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我铭刻在心:龚上华博士和张孝廷博士的孩子都很小,不满三岁,不得不忍受父子分开一周的离别之痛。张孝廷博士的孩子生病,他要天天早上4点前从下沙坐公交赶到市一医院抢着排队挂号,把挂号交给后期赶来的妻儿后坐公交赶到下沙论证(半年后学校领导知道此事后狠狠批评了我,说我应该把困难上报,学校至少可以解决挂号问题);王光银教授患有高血压,守候在文一路的妻子特意把做好的降压饭菜送来,我当时脱口而出了几句打油诗以纪念:“攀登论证不回家,妻子带饭来下沙;外加水果牛皮糖,疑似新娘看新郎。”总之,“政经模式”可能最初是一个团队的行为,而内涵其中的元素已经延伸为学院的一种精神。我也相信这是我们政治与社会学院最美丽的一部分。后来学院在吴兴农书记引导下,把“政经模式”向学生工作中拓展,我院学子也喊出了“师大政经,震惊师大”的响亮口号。按照目前学校机构的调整,“政经模式”可以改成“政社模式”,我相信,“政社模式”一定会成为我们政治与社会学院展示自己顽强拼搏、团结奉献、积极向上的学院精神风貌的一面旗帜。我们这次“问道政社”平台的搭建,自然也是我院“政社模式”的一种体现。
问:“问道政社”平台主讲的成员有哪些?
我们初步的设想是:主讲的成员主要是学院的教师,学院每位教师都可以宣讲自己的成果和最新思考的问题,接受大家的回应和建议;第二是学院的研究生同学,让他们锻炼自己,也是学院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第三是优秀校友;另外我们会邀请省市的领导和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问道政社”论坛。.
问:刚才院长谈到“问道政社”是公益性的,我们理解是不支付费用,这样做会有人愿意参加吗?
答:这个我一点不担心,既然是学院教师自发组织的,老师们一定会自愿参与论坛讨论的,再说学院已经形成了集体讨论学术问题的传统,教学相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每位教师都会从中受益的,何乐而不为?另外,我院有多位教师长期从事学校内外的公益性讲学,如学校组织的科普宣讲团、讲师团等等,都有我院教师的身影。谈到我们的优秀校友,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在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他们心系母院,对学院有深厚的感情。如优秀校友临安昌化镇党委书记在昌化为我院学生建立了实践基地,专门提供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场地和实验设备,他毕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每年把学院的离退休教师接到昌化去避暑度假(近几年因离退休教师的年龄身体状况原因无法安排了)。有些省市领导长期关心支持我院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如萧山党史办主任沈迪云是我们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他在萧山档案馆为研究生建立的实践基地无论是规模还是硬件都是一流的,有四个单间,配置电脑,藏书量也十分可观。全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林泰教授在我院专门设立了林泰基金,每年自己拿出5万元奖励我院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有成就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台湾当代著名哲学家韦政通先生把自己的藏书全部捐献给了我们学院,我院上报学校后,学校在图书馆设有“政通书屋”,惠及全校师生。他们这些令我们仰止的品格深深影响着学院的发展,已经成为学院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学院师生注重德行涵养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们或者有丰富的政治社会管理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或者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加之他们对学院的感情和高尚的个人修养,为我们提供公益讲学自然会得到他们的热情支持。
问:“问道政社”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
答:我们初步的安排是:
时间定在每周五下午的两点到四点。每次“问道”只选定1个主题,但内容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个人的学术研究、社会焦点问题、学院的管理问题、人才的培养问题等。主持人1名,主讲人1名,评讲人1名。主讲人和评讲人发言时间总共限定在1小时内。然后是集体讨论的时间,也限定在1小时内;每位提问和答疑的时间限定在10分钟内。会后是自由讨论的时间。时间的限定都是便于大家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也是希望每个发言人的讲话尽量做到精练。主讲人和听众自愿参与,没有人数限制。场地设在学院的5楼会议室。
问:最后一个问题,“问道政社”的内容是否有一个基本的宗旨?
答:宗旨就是我在上面谈到的“问道”与“弘道”。“问道”可以理解成大家共同探索真理;“弘道”也就是弘扬真理,弘扬大道。“问道政社”进行的学术探索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们有探索学术问题的自由和权力,这也是“问道政社”应该坚持的方针。但是学术研究也有一定的规章和规则,首先报告的主题和内容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与社会学院教师更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和信仰,否则会偏离了大道,这是我们必须要抵制的。其次报告人要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不能拿别人的成果说成是个人的发明或发现。最后,学术讨论和争论中要有良好的素养和雅量,不能有宗教歧视、民族歧视和人格诋毁等伤害学术争论的言行。为确保这些,报告人的题目和基本内容都要经过学院教授委员会或专业委员会审议。我们相信,我们学院的教师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有正确的政治信仰,有自己的学术自信,一定会把“问道政社”健康持续良好地运作下去。上周实验性地进行了一次,讨论的是市级重点学科政治学的发展问题,本周五正式启动(节假日顺延),首先由牛玉峰教授主讲“问道之道”,主要评介林泰教授的《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算是我们学院“问道政社”的开章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