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论学丨专题讲座:差序格局、陌生人社会与道德的转型
11月11日下午,我院教授王小章讲授了以“差序格局、陌生人社会与道德的转型”为主题的讲座。王小章教授引经据典,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围绕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带同学们浅尝学术文化,探究乡土中国的传统社会格局。我院全体大一学子积极参加。
首先,王小章教授引用费孝通先生自身的表述,从“己”和“伦”两个方面为同学们做了“差序格局”的解释,紧接着又用自己简明的阐述和图像加深同学们对此的理解,指出其内涵包括事实意义和规范意义,使这一概念有了丰富的生命力,指明其形成乡土中国特定的社会格局与精神气质的意义。
王小章教授图解讲述“差序格局”
若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代表了中国,那么“天命之谓性,逆性之谓道”则代表了西方。王小章教授通过私人关系和伦理特质对中国的影响以及西方社会道德与宗教的联系,讲述了中西“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之一。与此同时,王教授也分享了韦伯对中西在精神伦理上的不同看法,同学们受益匪浅。
继而,王小章教授又指出,这两种不同格局的区别还包括古今之别——传统熟人社会和现代陌生人社会。传统熟人社会中,熟人关系占主导地位,而现代社会中则是陌生人关系占主导。王教授运用与同学们生活相贴近的亲戚关系作为例子,让我们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王小章教授的一番讲解让同学们茅塞顿开,但同时也引人深思:在现代“陌生人社会”中,伦理上的差序格局还能维持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王教授指出,道德需要转型。在社会公共交往中,我们应摒弃特殊主义取向的伦理,确立起与陌生人社会之普遍性关系相适应的普遍主义伦理。我们要理性对待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兼用法治和德治的手段来推动迈向公德社会的步伐。 同学们认真学习教授讲座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王老师的详尽讲解,让在场的同学如沐春风。同学们不仅对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更萌生了对公德社会的期待与盼望。愿每一个学子都能行力所能及之事,创建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