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信息
问道公管·研学论坛|童星教授为我院作主题为“我国应急管理实践、理论与学科建设演进及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会
2022年5月17日晚,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童星教授受邀为我院开展以“我国应急管理实践、理论与学科建设演进及发展趋势”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我院党委书记袁坚春、社会保障专业朱海龙教授与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与聆听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于恕园21-403室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朱海龙教授主持。
报告会开始前,袁坚春书记与朱海龙教授先后作出简要发言。袁坚春书记对童星教授的此次学术报告表示热烈欢迎,并认为此次报告会对我院师生的学术研究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朱海龙教授则对现场师生介绍了童星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状况。
报告会开始,童星教授首先指出,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交焦点,而其中的关键议题之一就是关于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研究,即如何将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的提升,确保人民安居、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接着,他抛出一个基本观点:中国应急管理的效能在本质上是作为结果的安全与作为目标的安全之吻合程度,其生成主要取决于三种机制的共同作用:目标上的“安全优先”、结构上的“一体多元”和过程中的“计划适应”。在目标机制层面,童教授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安全从属于发展,侧重社会安全;2003年非典后,安全平行于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已优先于发展。以安全为优先目标,意味着资源分配向应急管理倾斜,还需要关注其时间的差异性。结构机制层面,童教授指出中国应急管理从横向看涉及政府及其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与社会组织5类主体;从纵向看涉及国家、省、市、县、街道和乡镇、社区和村六个层级。应急管理多主体协同的关键是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平衡,优先考虑协同一体化,次而考虑主体的多元性。过程机制层面,童教授认为应急管理的效能主要生成于全过程管理,并指出在这过程中一直存在计划性与适应性的张力,一面计划性与适应性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两者相互转化,应急管理的效能得以生成和提升。此外,童教授还从趋势性差异检验、个案性差异检验、独特性检验解释了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理论模型。最后,针对现场同学们的提问,童教授结合我国应急管理现状与社会热点予以解答。
报告会结束后,朱海龙教授作主要总结,他认为童星教授对我国应急管理学科的本土化发展有着绝对性的贡献,此次学术报告有益于开拓学科视野,在廓清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更加了解公共管理学科的前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