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喜讯!我院获3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杭州师范大学共获得16项立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9项,青年项目4项,我院沈费伟副教授、李晨行博士、高艺多博士申报的课题喜获青年项目立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级别最高的科研项目,影响力大、权威性强。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是衡量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院一直高度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高层次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着力拓展青年教师的科研发展空间。年初,为鼓励更多优秀教师申报高层次项目,学院继续发挥“公管模式”的团队科研优势,有组织的开展科研活动,包括召开申报动员会和申报选题辅导会;组织学科教授对青年教师的申报书进行多轮指导。此次获立项的三名青年教师均全程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课题论证。未来,学院将持续加大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培育力度,激活青年教师的科研潜能,为后期更多高层次项目、高水平成果和高级别获奖的涌现奠定基础。
我院获得资助项目名单如下:
序号 | 课题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类别 | 所在学科 |
| 包容性治理视角下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研究 | 沈费伟 | 青年项目 | 政治学 |
| 中国基层政府社会治理项目的嵌入机制及其异质性研究 | 李晨行 | 青年项目 | 政治学 |
| 流动性视角下“人口聚租型”社区治理研究 | 高艺多 | 青年项目 | 社会学 |
1.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包容性治理视角下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研究
项目负责人:沈费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杭州师范大学卓越人才计划入选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入选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人才、浙江省高校青年领军人才、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人才、杭州市属高校优秀青年博士。同时兼任浙江省长三角城乡社区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乡村未来社区评价标准编委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专家等。主持包括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发表包括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政治学研究》在内的学术论文120余篇,被引2000余次,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决策咨询报告发表在《浙江社科要报》等,并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采纳,被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8次。
项目简介:自2019年5月开始,国家陆续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等文件,明确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致力于提升乡村振兴绩效。然而,伴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因数字技术的不均衡应用、社会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加剧了“数字鸿沟”问题,并导致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受到侵害。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是因智能技术运用和数字信息获取的机会较少与能力较低而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其各种合法权利能否得到保障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问题。本课题将立足于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从包容性治理视角研究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
2.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基层政府社会治理项目的嵌入机制及其异质性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晨行,本科至博士,均就读于南开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社会治理等。曾在《社会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探索与争鸣》等期刊发表相关学术文章。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曾指导学生撰写案例,获得浙江省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一等奖。
项目简介:该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项目。从理论角度,对社会治理项目的嵌入机制和异质性进行明确的概念提炼,将“发包”视角与“抓包”视角相结合,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嵌入机制,特别是体现于二者互动过程中的异质性,并厘清各自的适用边界,深化政府组织间权责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从应用角度,以社会治理项目为抓手,提炼和总结基层政府的差异性实践。
3.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流动性视角下“人口聚租型”社区治理研究
项目负责人:高艺多,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区发展与社会治理等研究。在《探索与争鸣》、《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文摘》等二次转载,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杭州市哲社规划项目等多项,参与撰写《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等著作。
项目简介:该项目尝试以社会学的“流动性”视角为主导,探究其与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关联,将住房实现模式纳入社区治理考察范畴,推进社区发展研究的“流动性”转向。通过对城市中三类租户比例较高的“人口聚租型”社区进行实证调查,探究该类社区的流动性表征及其治理困境并探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进而提出优化该类社区治理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