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信息

讲座信息

当前位置 :  首页 > 讲座信息

问道公管·研学论坛 | 顾东辉教授“专业社会工作‘元问题’之真内涵”讲座综述

来源 : 公管学院     作者 : 徐一诺     时间 : 2023-12-27

12月26日上午,“问道公管”新一期讲座在恕园21-403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校文科科研处处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顾东辉教授主讲,主题为“专业社会工作‘元问题’之真内涵”。讲座由院长陈丹宇教授主持,张超副院长、秦均平教授、张祥晶教授、朱海龙教授、周五四副教授、高艺多老师等与5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一同参与。

顾东辉教授开门见山提出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四个“元问题”,即“社会工作之何谓”“社会工作之何性”“社会工作之何功”和“社工人才之何品”,并从此四个角度展开论述,探讨社会工作的本源问题。

元问题1:社会工作之何谓。顾东辉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是专职人员协助工作对象舒解主源于外因(社会原因)之困境的专业活动。第一,社会工作的对象以主要源于外在原因的无助者的基本需要为主,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社会工作的主体涉及伙伴关系,包括平等伙伴和主副伙伴;社会工作的伦理基于专业规范,体现整体理性;社会工作的目标不仅在于纾解问题,更在于协助个体成长,促进公平正义,这也凸显了社会工作者与教师的不同之处;社会工作采用的方法是兼顾助人自助与促进环境美好,即追求“人境共优”,这是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的核心要素。第二,社会工作涵盖了四个实务维度,分别为人群维度、问题维度、方法维度和场域维度。人群维度包括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问题维度包括贫穷、失业、适应不良、逃学等;方法维度涵盖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管理和社会政策等;场域维度则包括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院舍社会工作等。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全面而多元的实践领域,涵盖了广泛的人群、问题、方法和场域,反映了社会工作的多层次和综合性质。第三,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包括关系建立、需求评估、方案制定、计划推进和评估总结。这五个步骤不仅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和行业,也能在特殊情况下发挥作用。特殊情景下的体现,比如危机干预,并不意味着删减社会工作的一般步骤,而是对这五个步骤进行高度浓缩,以缩短执行时间。这种灵活性让社会工作者能够根据情况迅速、有效地应对紧急或特殊情况,保持对个案的及时支持和介入。此外,顾东辉教授以“长项视角”和“助人自助”为例,简洁而深刻地阐释了社会工作的特色。他强调了社会工作者需具备全面长远的视野,并在帮助他人时促使个体自我解决问题。这两个关键概念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也为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引。

元问题2:社会工作之何性。顾东辉教授认为,社会工作具有“社会属性”和“专业属性”两个重要特性。一方面,社会工作的“社会属性”源自睦邻运动和慈善组织,主要采用心理社会模式、社会目标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等模式,相关理论包括系统理论和增能理论等。他提醒我们,如果不愿从事与具体场景相关的宏观实务,就不能称之为社会工作。现今,我们需要重新关注社会工作中“社会”的内涵。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具有六个具有共识的专业属性:“具有伦理守则”“拥有理论体系”“经过规范训练”“体现特殊权威”“拥有自我组织”和“得到社会认同”。从当前的问题看,伦理守则的实操指引需要更详细;本土特性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中尚显薄弱;要加强规范训练,避免教条主义,提高培训质量;特殊权威的体现有待加强,社会工作的工作技术应更为专业;虽然社会工作具有自我组织机构,但权能仍需提升;在社会中的多方认可还需提高。通过扩展的SWOT分析,中国社会工作的处于“平弱”区位。社会工作的现状反映了我国长期发展的“时段”特征,是我国至今发展“时段”的正常表现,是百年“长时段”之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时段”之局势、2012年“短时段”之事件的合力作用,是发展阶段、体制机制、整体资源、利他传统等因素的共同产品。

元问题3:社会工作之何功。顾东辉教授强调了社会工作的三大作用。第一是针对服务对象即他人的“助人利他”,疏解对象问题,发挥其潜在功能,激发对象成长。第二是针对环境和社会的“促境美好”,具有加大人力投资、降低成本的经济功能;具有促进利益关联、维持国家稳定的政治功能;具有促进人境平衡、改善角色常态的社会功能;具有关助弱困群体、体现人文情怀的文化功能。第三是针对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助者自强”,社会工作是与人互动的专业,比其他专业和职业能获取更多社会营养;社会工作注重“人境共优”,是体验现实并获得营养的最好专业和职业(之一),这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而这种全面素质则被认为是成功、幸福以及个人价值的基础。

元问题4:社会工作之何品。顾东辉教授强调了社会工作人才应具备的关键特质。第一,要内化服务信念,即领悟行业特色,认识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社会以及社会工作者本身的三维功能,体悟社会责任,首行自力更生;第二,要恪守利他道德,积极审视人-社会-工作,合理建立与对象-同事-机构-专业-社会的关系;第三,要提升工作能级,不管是基础知识、通用能力还是专业素养都要扎实,同时还要锤炼长项;第四,要实现整体融通,实现跨域互动,做到知行融汇,实现多向学习。在这里,顾东辉教授提醒大家,要积极融入生活,以社会为课堂,不仅限于书本知识。

最后,顾东辉教授强调,社会工作的现在源于前人的过去奉献;而社会工作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当下参与。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定位,理性操作,专注于突破关键点,稳步迈向未来。务必采取行动,自我增能,与他人协同共进,助人自助,促境美好。

顾东辉教授的讲座内容生动丰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不失幽默,与在场老师就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等进行探讨。同时,学生们都深有感悟,以亲身经历提出自己的疑问,顾东辉教授对此一一解答。最后,陈丹宇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再次表达了对顾东辉教授的感谢。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找顾老师签名留念。本次讲座由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MSW教育中心和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1

2

3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联系电话:0571-28865225

投稿信箱:hsdxwzx@163.com   传真:0571-28865144

浙ICP备06031343号   版权所有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公管学院

公管青年

公管学院

公管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