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标杆院系创建)
党建园地(标杆院系创建)
悟思想・融实践・筑阵地 以文化之力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 —— 我院各支部深入学习《文化的力量》专题片
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院党委积极响应号召,动员全体党员集中观看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各支部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实际,撰写心得感悟,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探索,深刻诠释了文化力量对育人、科研、学院建设的重要意义。现将部分感悟整理刊发,以激励全院师生在文化自信中凝聚奋进力量。
一、 悟思想内涵:从溯源实践中筑牢文化信仰根基
专题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文化实践为主线,生动展现了 “红船精神”“浙江精神” 的孕育与传承,让党员们对文化 “立心铸魂、载道明向” 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本科生第二党支部黎响在心得中写道:“专题片开篇聚焦嘉兴南湖红船‘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不仅是党的精神之源,更是青年党员锤炼党性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建设时强调‘革命传统教育是政绩也是责任’,这种对红色资源的活态传承,让我明白党性教育需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教工第四支部书记周思宇谈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在浙江萌芽、发展,正是因为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土壤和鲜活的文化资源。当年习近平同志提出‘八八战略’,明确浙江要建设‘文化大省’,在现代化进程中守住文化根脉,这种实践探索成为后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源泉。”
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高艺多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浙江的实践证明,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地域的、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避免‘文化堕距’,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同步共进。同时,我们也要对文化保持尊崇与敬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
二、建文化阵地:用创新举措涵养浸润式育人氛围
党员们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创新等方式,让文化融入立德树人,营造 “润物细无声” 的育人环境。
教工第一党支部支委姚妤婷谈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从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传承千年文脉,浙江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治理智慧,证明了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发展的引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把握‘文以化人’的本质,将文化自信融入育人全过程。”
研究生第三支部支委唐佳敏结合实践经历分享:“专题片中钱江浪花艺术团送文化下乡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我们可组织研究生党员成立‘文化志愿服务小队’,走进周边乡村小学,开展‘非遗小课堂’—— 教孩子们学剪窗花、画农民画,用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同时收集乡村的文化故事,整理成短视频在校园平台推送,搭建城乡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科生第三支部程昕妍从专业角度倡议:“作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党员,我们可以联合学院社团打造‘健康文化节’,设置‘中医养生知识竞赛’‘健康主题情景剧展演’等环节,把专业知识与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同时定期到社区开展‘健康文化宣讲’,用通俗的语言和互动游戏,帮助居民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让文化服务既实用又有温度。”
教工第四支部支委徐晨婕结合青年教师身份谈到:“我们可利用数字化工具创新校园文化传播方式,比如开设‘浙里文化小故事’短视频专栏,由师生共同讲述良渚文化、红船精神的内涵;搭建‘线上文化沙龙’平台,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直播教学,让校园文化既扎根传统,又贴近青年学生的接受习惯。”
三、融专业实践:以 “文化 +” 路径激活事业发展动能
各支部党员立足教学、科研岗位,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探索 “文化 +” 的创新路径,让文化力量成为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动力。
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史鑫以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分享了学科与文化融合的实践:“我们以‘红船精神’为指引,将红色基因融入专业教育 —— 在《健康管理学》课程中,结合新冠疫情期间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讲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同时挖掘中医‘治未病’‘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联合学生党支部开展‘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系列讲座,把中医药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防微杜渐’相结合,既传承了文化,又强化了价值观引领。”
教工第一支部毛叶昕结合学院学科建设提出:“浙江‘八项工程’中‘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的实践,为学院专业发展提供了启示。我们可依托公共管理、社会工作等学科优势,联合地方文旅部门开展‘乡村文化治理’调研,将浙江‘文化特派员制度’‘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文化赋能社会治理’的内涵,推动科研与地方需求深度对接。”
研究生第一支部刘欣雨结合学术研究方向谈到:“浙江‘文化特派员制度’‘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的实践,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未来我将聚焦‘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探索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更精准地惠及农村、社区,让文化惠民从‘有没有’迈向‘优不优’。”
研究生第一支部书记吕鸿强在心得中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创新构想:“我计划联合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数字媒体等学科团队,申报‘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课题,与地方文旅部门、博物馆共建‘文化创新实验室’。同时,将乡村文化礼堂效能评估的调研数据,转化为课程实证素材,让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文化建设的能力。”
学院理论中心组也进行了专题学习,深化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凝聚起推进文化建设的共识与合力。此次学习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行动的动员。学院党委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持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贯彻,推动各支部将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育人深度融合,让文化力量成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 “精神引擎”,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